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共建“大思政”体系,12月27日下午,学校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在动保国际会议厅举行。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春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校专兼挂职团干部与200余名青年师生一起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推动思想铸魂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有力推进“一二课堂”同向同行,让青春脉搏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会上播放了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视频,学校团委书记李晶才介绍了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整体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吴庆禹宣读了《关于表彰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集体及个人颁发奖牌及荣誉证书。



社会实践成果分享环节,生命科学学院罗锦霞、林学院盖军赫,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李永祺、土木与交通学院龚婉淇、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俞惜贝等五名学生代表今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480支队伍,生动分享了他们在“自找苦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小水滴公益党支部与“青近自然”志愿者协会合作组建实践团队赴泰来县实验小学开展暑期支教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包括科学科普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和实地考察学习,共助力600余名泰来县中小学生成长。从东林到泰来,他们以“东林”精神和“小水滴”精神为基,在促进高校科学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收获幸福;“青绿·乡情”实践团队以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方式深入学校、广场进行宣讲,他们抵达齐齐哈尔泰来县林场进行采样调查,多方位、深层次与农业农村局、林草局、塔城中心学校党委共建,以红色情怀为抓手,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将劳动教育纳入实践全过程,以清理街道、农事帮扶为形式,在回应群众期待中彰显青年担当;生态探梦者实践团队汇聚本硕博人才在大兴安岭林区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宣讲塞罕坝精神,体验航空护林工作,收集绿色发展数据,构建评价模型,提出生物量估算方案。他们签订党建协议,推动科技与党建结合。在科技助力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收获经验;“‘砼’心助农 共谱新章”实践团队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作为主要目标,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参与基层防汛工作、走访困难儿童家庭、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设计智慧社区方案,以实践中的所见所感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为乡村振兴加力提速。在基层建设现场以学用结合收获进步;青耕瑶乡启航实践团队作为全国专项团队到基层乡村开展实践,通过走访调研领会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必要;通过宣传宣讲推进白水洞村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通过科研创新将专业所学运用到对白水洞村的环境治理上。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以敢于“揭榜挂帅”的勇气收获成果。
会上,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春雷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并就如何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现场师生作了交流。他表示,要加强谋划设计,持续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要进一步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加强指导,持续形成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作用。要突出特色积淀,持续擦亮生态文明金字招牌。要持续在生态文明教育上发力,充分利用好省内林业资源和学校专业资源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所学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传递绿色发展力量。要致力服务龙江,持续助力龙江全面全方位振兴。要发挥东林与省内各地市人文相融、资源相生的良好基础,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提出的重要部署,共同写好助力龙江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

据悉,今年暑期,在学校各级团学组织的广泛动员和精心组织下,学校围绕“志愿服务行”“美丽中国行”“揭榜挂帅行”“青春助农行”“文化浸润行”五个维度开展实践活动,共有291支团队立项成功,近3000名东林学子奔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实践,实践成果在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青年网等多个社会主流媒体报道近400余次。
同时,学校团委首次牵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自找苦吃担使命 农林报国当先锋”专项活动。共有来自118所高校的189支团队成功入围,近2000名师生奔赴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实践活动,其中,29支团队选择了前往东北三省“自找苦吃”。发布国家级媒体报道896篇,省市级报道709篇,签订共建协议或建立实践育人基地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