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了解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着力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志愿服务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团委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体情况
问卷面向学校各学院团委书记、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普通学生等3个群体。经统计,本次调查收到问卷9730份,其中有效问卷9709份,问卷有效率99.78%。各学院团委书记、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学生的问卷参与人次分别为17人、25人、9667人,问卷参与率分别为100%、83.33%、32.44%。参与调查的9667名学生来自学校19个学院,其中,大一占比42.50%、大二占比29.46%、大三占比12.11%、大四占比3.62%、研究生占比12.31%,本研比为7.12:1。此外,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虽不在本次调查范围之内,但在接力传承志愿精神的生动实践中,他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服务地师生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
二、调研内容
(一)参与情况
据龙江志愿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学校在籍学生中已注册志愿者近23000人,年内开展活动3100余次,服务时长超63000小时。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到梦空间”APP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有机结合,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还通过供需有效对接机制,精准匹配志愿服务需求与资源,完善了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正朝着制度化、常态化方向不断迈进,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志愿者协会共有30家,会员人数5867人,指导老师30人,2024年度内参与达10457人次,其中,参与人数较多的协会分别为绿冀青年志愿者协会、萤火志愿者协会、同梦飞扬志愿者协会,3家协会参与志愿服务人数均超1000人,服务时长均超700小时。
(二)服务内容
一年来,学校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众多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包括绿色环保、理论宣讲、文化体育、乡村振兴、助学支教、敬老扶幼、科学普及等公益活动,共计开展554场,64%的志愿者协会开展过爱心招募和社区服务类公益活动,扶贫支教、文明宣传、权益保护类公益活动分别有16%、40%、8%的志愿者协会开展。
据问卷数据与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度志愿服务项目最多协会为绿冀青年志愿者协会,绿冀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哈尔滨市英杰亿阳希望小学、燎原学校、泰山小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衣旧有爱温暖寒冬”“大手拉小手”“沙曼书屋爱心辅导”“爱心清雪”“燎原主题宣讲”等多个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晨曦志愿者协会依托“志愿服务星期六”“常青路尚”“社区服务星光计划”三个品牌活动,积极开展“夕阳守护计划”“纸鸢亲情守护计划”“红色基因夕阳团活动”“与你一起慢慢变老——定格最美瞬间计划”“节日温情”“主题学习”等多个志愿服务活动,协会多次获得校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工作机制
学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由学校团委具体负责,注册志愿者协会30家,一年来,学校近23000名青年志愿者始终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围绕志愿服务管理、日常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项目、社区实践、西部计划等方面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各学院志愿者协会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团委具体指导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所有志愿者协会均制定协会章程,56%的志愿者协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备的制度体系,80%的志愿者协会通过“会员自荐、公开竞聘、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协会负责人,并通过工作例会、微信工作群、QQ联络群等方式联系青年志愿者,发布志愿服务信息,68%的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党(团)支部,发挥“支部+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志愿者队伍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学校高度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指导。82%的同学认为“正确领悟志愿者精神”是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93%的同学认为志愿者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以及语言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与此同时,各学院团委在多方面、多领域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组织指导”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学院均重视建立健全学院志愿服务工作领导、执行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流程,使志愿者能够明确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团队凝聚力;“思想引领”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首要之义,各学院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和志愿精神的学习教育,使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服务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内在动力;“过硬本领”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各学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组织策划、医疗急救、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志愿活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经费使用”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学院的经费支持是学院志愿服务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此外学校团委支持、社会捐赠、依法获取赞助、政府财政支持、志愿服务基金收益等也是学院志愿服务经费的重要来源,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机动费用支出、志愿服务组织宣传办公费用支出是志愿服务经费的主要用途。
(四)媒体宣传
网络是学生了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最主要渠道,45.77%的学生通过“东林团委”公众号等官方媒体获取相关信息,19.29%的学生通过志愿者协会及团学组织工作群通知获取相关信息,9.04%的学生选择自发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老师、同学告知或推荐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占比25.90%。东林青年接触、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正朝着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东林团委”微信平台开设“青春榜样”“支教日记”“‘枝芯’赋能”等专栏,定期发布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推送,在校园内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2024年学校共发布志愿服务相关推送102篇,学校官网发布新闻9篇,受到社会新闻媒体报道32篇,省级报道8篇,国家级报道26篇。
(五)育人成效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彰显青春担当。志愿者们视参与志愿服务为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机会。80.04%的学生选择“帮助关怀他人,传递温暖爱心”,66.59%的学生赞同“服务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63.94%的学生赞成“增加社会经验,规划职业生涯”,60.46%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是利用闲暇时间丰富大学生活,此外“交友”“评奖”等动机也分别受到45.78%和40.64%的学生赞成。
在志愿服务中充实大学生活,收获珍贵的人生阅历。79.80%的学生赞同“帮助了有需要的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41.86%的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21.73%的学生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会参与,82.75%的学生表示通过志愿服务获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63.76%的学生表示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64.03%的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见贤思齐,看到了别人的优点,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49.89%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对书本里的“思政”有了现实层面的理解。此外,在自己的“公益理念”“三观”有了进一步提升方面的收获得到了51.70%的学生认可。
在志愿服务中领悟东林精神,汲取榜样力量,凝聚奋进动力。45.25%的学生认为塞罕坝47位校友是自己的青春榜样,30.34%的学生把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我校校友徐秀娟作为自己的“心中偶像”。东林学子的榜样可以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鹦哥岭上的“雨林侠”——刘磊,也可以是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默默付出的人”“辛勤耕耘的人”“坚守初心的人”“为志愿服务事业倾尽全力的人”的调研中,东林青年用真挚的语言勾勒出志愿者们温暖而动人的模样。当然,还有我们自己——在校园、社区、赛事中,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用“青春绿”为“志愿红”添彩,共同绘就志愿服务的绚丽画卷。
在志愿服务中提高育人质量,打造高质量项目品牌。2024年以来学校志愿服务组织荣获多个志愿服务类奖项,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理学院“薪火教育——留守儿童成长守护项目”荣获银奖,机电工程学院“晨曦伴晚晴—爱老、敬老、助老、扶老”志愿服务项目、外国语学院“搭建语言服务桥梁讲好中国故事”项目荣获铜奖;应急志愿者协会获哈尔滨红十字会2024年度最佳组织奖;启林研究会、社会工作协会、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志愿者协会、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成功入选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高校“活力社团”TOP100榜。
三、研究生支教团概况及成果
自2003年加入全国西部计划项目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聚焦青年发展,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搭建成长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已累计选派506名志愿者深入西部基层一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等志愿服务,为西部建设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其中包括研支团成员299名,为祖国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一)彰显青年担当
2024年上半年,学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27名志愿者在支教期间均承担一线教学任务,27名志愿者累计为3436名中小学生授课14550余课时,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音乐、体育、道德等13门学科,共开展家访、电访百余次;2024年下半年,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30名志愿者教授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共66个班级2861名学生,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音乐、美术、科学等15门科目,截至目前授课超10000课时,平均每周每人16.8课时。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出征时建功西部的无悔誓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展现东林青年作为,彰显中国青年志愿者风采。
(二)擦亮服务品牌
学校研支团志愿者在服务地大力弘扬东林精神,坚守志愿初心,积极打造服务品牌,搭建起东林与服务地交流合作的桥梁。过去一年,研支团创新性地开展了“东林小树洞”“双师课堂”“爱心伞”“衣旧有爱温暖寒冬”等多个具有东林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吸引了近400名中小学生参与,助力服务地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三)赢得广泛认可
学校第25届研支团成员李姝妍、贾晨明、王润雨、周义强等4名同学获评2023—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考核等次优秀志愿者”。一年来,东林研支团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服务地、服务学校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优秀事迹先后被中青网、贵视网、甘肃青年志愿者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其中,王润雨、韩静、于郝等的志愿服务事迹被中国青年网报道,李剑清的支教故事被中青在线全文转载。他们的事迹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激励着更多东林青年投身志愿服务事业。